站内导航
Site Navigation
工作动态
您所在的位置:淮安财政局 新闻动态 工作动态
江苏“十四五” 你我共见证 | 小芦笋撑起乡村振兴“大产业”
时间:2025-11-18  来源:金融处

金秋时节的涟水县红窑镇,晨露浸润着田垄,一簇簇翠绿笔直的芦笋从土壤中探出嫩芽,清甜的气息在田间弥漫。种植大户张中全领着十余名村民穿梭在大棚间,指尖翻飞间,新鲜芦笋便被整齐采收、分拣入筐。他掂量着刚采下的芦笋,脸上笑意满溢,给记者算起了“丰收账”:“今年386亩芦笋亩产突破3500斤,地头价每斤6块多,算下来整个丰收季能有500多万收入!这放在三年前,想都不敢想。”

谁能想到,如今底气十足的张中全,曾一度因芦笋滞销、灾害打击陷入绝境。“那会儿市场行情突变,芦笋堆在地里卖不出去,眼睁睁看着烂了大半;没等缓过劲,一场冰雹又把大棚砸得支离破碎,塑料膜撕成了碎片,竹竿断了一地。”回忆起往事,张中全仍心有余悸。就在他一筹莫展时,涟水县财政局的工作人员主动找上门,为他送来“财政+保险+金融”的组合帮扶方案,让他的芦笋产业重获新生。

芦笋种植风险高、农户抗灾能力弱,这是制约产业发展的 “老大难”。针对这一痛点,涟水县为张中全这样的大户提供70%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,涵盖设施大棚和棚内作物。受灾后,财政部门第一时间协调保险公司开辟绿色通道,仅用了5天就将 39.26万元理赔款打到张中全账户,协助他尽快恢复生产。“拿到钱的那天,我连夜雇人修大棚、补种苗,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。”张中全说。

解决了“抗风险”问题,张中全又遇到“扩大规模”的资金难题。了解到他的困难,财政部门有创新推出“乡村振兴贷”政银产品,无需抵押担保,凭农业保险保单就能申请低息贷款,一下子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。“去年我想建恒温恒湿大棚,还差200多万资金,财政部门的工作人员,帮我对接银行,拿着芦笋保险单很快就贷到了款,年利率才4%左右。”张中全指着连片的现代化大棚介绍,现在棚内温度、湿度全由智能设备控制,芦笋采收期从8个月延长到11个月,品质也大幅提升,“以前芦笋要靠中间商收购,现在通过冷链运输直接送进大城市超市、餐厅,早上采的笋,中午就能端上餐桌,根本不愁卖。”

小芦笋能长成大产业,关键是财政资金“四两拨千斤”—— 既帮农户扛住风险,又引金融活水灌溉田间。仅2025年1-10月,就为参保农户发放保费补贴94.75万元,提供风险保障2589.42万元。如今的涟水芦笋,早已不是简单的“蔬菜”。在财政政策帮扶下,当地芦笋种植面积从零散种植扩展到2万亩,形成“种植+加工+销售”的全产业链,芦笋冻干、芦笋茶等深加工产品年产值突破1.2 亿元,带动3000 余名农户家门口就业。

夕阳下,张中全的芦笋基地里,满载新鲜芦笋的冷链车缓缓驶出。“明年我计划再扩种 100 亩,引进芦笋深加工生产线,让更多乡亲跟着赚钱。”张中全的眼中满是期待。

从涟水芦笋到盱眙龙虾、洪泽湖螃蟹,在江苏 “十四五” 乡村振兴的蓝图中,财政金融的“活水”正源源不断流向田间地头。以淮安市为例,市级层面已构建起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,推出 52 个特色险种,覆盖红椒、小龙虾、大闸蟹等地方优势产业;同时创新 “订单 + 保险 + 期货 + 信贷” 模式,为农业全产业链保驾护航 —— 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覆盖率达 87.2%,让种粮农户吃下 “定心丸”。财政补贴还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涉农贷款投放,截至 2025 年 9 月,全市农业保险保费收入 9.59 亿元,提供风险保障近 242 亿元;“乡村振兴贷” 累计发放 31.2 亿元,支持 3358 个农户和经营主体发展生产。越来越多农户的 “致富梦”照进现实,如同田间的芦笋,在政策的春风中扎根生长,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。